「有音檔就好了,我不會再花錢買唱片。」
「我會買唱片啦,但只買我覺得好聽的。」
「我會買唱片啦,但只買我覺得好聽的。」
這是我近幾年最常聽到的聲音,或多或少反映當前聽眾對音樂的認知;究竟是藝術,還是指是科學範疇的音檔?
從生活層面來看,傳播不斷進步形成新的視聽習慣,人們先是在各種平台聆聽新曲,其次從藝文報、雜誌、電視、廣播、樂評身上找尋相關資訊,受音樂感動的人,或使用線上付費,換取音檔一飽耳福,或在線聆聽,並大嘆無處下載之苦,或使用非法下載工具取得專輯,自得其樂,這是正在適應新式傳輸音樂型態的聽眾,藉網路和音樂互動,不計形式。
還有些是在作品之外,支持唱片業者或創作者本身,購買實體唱片的聽眾,但為甚麼非得買唱片呢?倒是件值得觀察的事情。
經典認證:形式與內容的角力
凡是藝術作品,無論哪種領域,都會出現形式和內容的爭鬥。
在音樂上,形式就是用了什麼樣的類型、曲式或編排,以及音樂人將其發揮到多淋漓盡致的地步,內容則和音樂要傳達的訴求有關,是為人生哪方面,是愛情、親情、友情還是其他經歷。對聽眾來說,形式和內容是不分家的,好聽的音樂沒什麼特別的原因,就是自己喜歡,有時感動到骨子裡,便將樂音視為經典,起了藝術心和鼓勵心,收藏唱片,締造屬於自己的經典歌單,此時經典的選擇很簡單:為喜歡而喜歡,並且行動支持。
經典優勢:在音樂與包裝之間
為了求全,音樂的包裝不斷進化,若你有收藏唱片的習慣,便知道現今許多音樂人為了使作品完美呈現,比早年更具巧思設計唱片包裝,實體唱片不再是四四方方的中型豆腐乾,也不再只是照片和照片間的爭奇鬥艷。
回憶幾年前朋友送的一張中國唱片,硬紙包裝,做成郵寄信封的樣子,收到的時候有種拿到遠方信件時的懷舊氣氛;李欣芸的故事島,封面用雷射雕刻做成,摸起來有著渾厚粗糙的質感,配上雷射穿燒的泛黃刻痕,特別引人注意。
回憶幾年前朋友送的一張中國唱片,硬紙包裝,做成郵寄信封的樣子,收到的時候有種拿到遠方信件時的懷舊氣氛;李欣芸的故事島,封面用雷射雕刻做成,摸起來有著渾厚粗糙的質感,配上雷射穿燒的泛黃刻痕,特別引人注意。
這時對經點的選擇,加了點對包裝設計的成分,畢竟在意「手做」呈現巧思或美感的聽眾仍不算少數,願意花百來塊購買,是因為他們認同藝術得來不易,。
歷史的過渡:經典的適應期
任何一個習慣由養成到定型都會經歷過渡,正像人從坐到站中間經過爬,當今音樂市場處於唱片和音檔的過渡期,唱片優勢尚未消耗殆盡,音檔市場也未全面啟動,過渡期間,唱片營收不如以往,音檔市場也有待解決的苦處,Live表演成為中介角色,甚至有和唱片或音檔結合的情況,前陣子發新專輯的瑪丹娜,發行首周主打買演唱會送專輯或音檔的手法行銷,正因音樂傳輸習慣面臨過渡,三者才有同時存在的空間,卻也保住唱片在夾縫裡求生的生存機會。
就是這個時候,就在這個時代,太多原因可以讓人不要買唱片了,我也絕不鼓勵大家甚麼唱片都買,然而認同了某張唱片為經典,代表專屬你的審美眼光同意這張唱片實有的藝術性,同時創作者又熱情真誠的發了張實體唱片,支持它,為甚麼要猶豫呢?
你有選擇經典的機會,是因為你才是自己的樂評,音樂經不經典自己說了算,但經典也有讓你寶貝呵護的權利,於情、於理,都該扶助它;在唱片尚未衰亡的時刻,典藏它的美,珍藏它的真,收藏受你認可的藝術,並在時光的流逝下,見證這即將成為歷史的一部分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